後天就是夏至了。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,公元前七世紀,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,知道了那一天的影子最短,就確定了夏至。
  夏至這天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幾乎直射北迴歸線,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,並且越往北晝越長。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,杭州市為14小時,北京約15小時,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。
  一直以來,很多小伙伴可能都跟小記一樣,心存疑問——既然夏至那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,那為什麼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呢?為什麼反而是一個多月後的三伏天才熱翻天?小記問了各路專家,終於知道了原因。
  原來,我們平時感受到的熱其實不是太陽照射的,而是地面反射給大氣的,因為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。近地面是我們的直接熱源,夏至日的時候雖然地面吸收了很多熱量,不過等到它完全釋放出來需要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。
  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,太陽光直接穿透大氣層加熱地面;地面再通過紅外輻射、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等把熱帶給空氣。大氣層對於太陽輻射的熱量來說,是進來暢通無阻,出去卻很慢,很不容易,有點“寬進嚴出”,形成了保溫作用。這就使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,到了晚上,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致過低。這樣一來,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於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,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。
  夏至那天,北半球從太陽那裡接收到的熱量的確最多,但是在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,雖然太陽的位置不是最高,但還是相當高的;日照不是最長,但也還是相當長。每天接收到的熱量超過散失的熱量,所以日平均溫度繼續升高,到三伏天升到最高。
  只有當太陽足夠“低”,每天接收的熱量少於散失的熱量後,溫度才開始降低。同理,冬至過後,雖然日照逐漸增加,但是每天接收的熱量還不足以彌補散失的熱量。這也是每天中午12點雖然是太陽直射時間,但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是下午2點左右的原因。
 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蟬始鳴;三候半夏生。”麋與鹿雖屬同科,但古人認為,二者一屬陰一屬陽。鹿的角朝前生,所以屬陽。夏至日陽氣達到頂點開始衰落,陰氣開始生。所以夏至節氣,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;而麋因屬陰,在冬至日角才脫落;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;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,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。由此可見,在炎熱的仲夏,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,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。 本報記者 陳偉利
  (原標題:為什麼夏至那天太陽在最北,卻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sekqi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